语文是什么?也许,在一千个孩子心中就有一千种语文,但孩子们的语文世界里,语文绝对不是简单机械的文字符号,而是融合了灵动的思想,鲜活的生活,丰富的世界。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才情以及对新课标的认识和感悟,在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中科学而艺术地诠释和演绎着富含生命与灵性的语文,并让它在孩子的个性解读中诗意地绽放着绚丽之花。
语文离不开生活,要打开语文学习之“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抓住“可燃点”进行教学,也就是要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什么是“可燃点”?就是教材中学生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触点”,写得最精彩的“美点”……《 家》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中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六行两句,课本配有两幅插图,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过通过观察、思考、联系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学习了《家》这首诗歌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接触和感知到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我充满期待地说:“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一个小诗人,用‘____是____的家’的句式来做诗。” 小朋友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通过动脑思考编出“书柜是书的家”,“文具盒是铅笔的家”,“冰箱是冰棍的家”,“嘴巴是牙齿的家”,“海洋是鲨鱼的家”,“竹林是熊猫的家”,“录音机是磁带的家”,“河蚌是珍珠的家”,“月亮是嫦娥姐姐的家”,“地球是人类的家”……我边听边用录音机录了下来,有的小朋友说了还想说,待每个小朋友都发完言,我将他们编的诗句放给他们听,小朋友们听着自己编的诗,显得特别兴奋与自豪。我用赞赏的语气对他们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经过你们的共同努力,已经编出了这么好的诗歌,我相信,未来的诗人就在你们中间!”由此,我感受到正是生活的语文,将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和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喷喷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 冯骥才先生说的是艺术创造,我看也适用于语文教学。因为教学活动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然生命和智慧生命共同活动的过程。而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是撞击学生心扉,震撼学生心灵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去理解,去感悟,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