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强一年级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10月22日,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学资料、观察学生行为习惯等多种方式,对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10月30日下午,校长室、课程中心、一年级组全体教师齐聚五楼会议室,召开了一年级督导反馈会议。
调研前期,课程中心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各板块负责人走进各班参与调研,分别从课堂教学、学业质量、学生常规和体锻达标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观察、分析和汇总,并逐一进行交流、反馈。
各班督导老师早早进班,走进课堂,关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督导组老师在听课后随机检查各个班级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练习作业批改情况以及各学科备课组台账资料。检查了各班早读、大课间、用餐和课间文明等,中午还随机抽取各班级5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心声。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体育老师进一年级各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按照新北区体质健康标准及时评价。
语文组统一教学《zh ch sh r》这一课。课堂上老师们通过图片、儿歌等方式让学生认识这四个声母的形和音,并学习它们的正确发音方法。整节课教学形式多样,包括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等练习,还会结合拼音卡片进行拼读小游戏,将声母与韵母相拼,组成音节和词语,以达到巩固和应用的目的。
数学组统一教学了《得数是6-9的加法》一课。突出强调加法的计算方法,借助“数线”这一载体直观形象地表达了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接着数”的方法,求得结果。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两式”,根据一个情境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的“一图两式”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全面了解情境图的意思,进一步感受加法的含义。感受数学模型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初步的模型意识。
综合组陈晨老师执教了《奇妙的感官》一课。老师带领学生用耳朵听音乐,把听到的节奏画成跳跃的线条;用鼻子闻香味,把甜甜的气味变成缤纷的色彩…带领学生用画笔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官体验,变成一幅独特的画作,记录自己与世界的羁绊。培养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热于探索世界、感受美好的童心。顾书娴老师以《动物说话》一课,带领孩子们进入农场后,发现了农场里除了各种动物还藏着一个歌唱家(小鸡),从小鸡的歌声中发现不同的节奏进行练习,学会歌曲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加入自己设计的声势动作,并进行集体展示。除了歌曲中给出的小鸡和小鸭之外,由学生自主思考,进入创编环节,麦叔叔的农场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叫的?将动物的名称和叫声填入歌曲中再次集体展示。魏婧雯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聆听法、模仿法、游戏法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声音。例如,在认识打击乐器时,魏老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然后让他们猜一猜是什么乐器,接着再展示乐器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敲一敲,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了学生对乐器声音特点的认识,还设计了“声音猜猜猜”“节奏大比拼”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老师在有趣的热身活动中,让孩子深刻感受到运动热身的重要性。通过游戏“小青蛙跳荷叶”练习立定跳远;“给小动物喂食”向目标投掷沙包。最后还进行了热闹的短距离接力比赛,比赛中,孩子们主动参与、有序排队,既培养了规则意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督导老师跟各个执教老师进行交流和建议。督导老师的精准点评、悉心指导、专业引领,让一年级组老师们又有了新的思考和成长,更坚定了大家不断打磨四性课堂的决心。督导反馈会议上,各板块负责人及分管行政进行了综合反馈,对一年级教师在教育教学常规上的优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课程中心邵亚娟主任:从锚定低年级育人本质,从“规范管理”向“成长赋能”升级、破解关键问题,从“单点整改”向“系统破局”发力、构建长效机制,让低年级教育质量“持续向上”三个方面,整体评价了这次督导活动。并对一年级组老师提出了新的希望。既要守住“安全 有序”的底线,更要追求“兴趣激发、习惯养成”的高线,让每个一年级孩子都能带着“对学习的热爱、对规则的认同”,自信地向前进。
吕佳音副校长:感谢一年级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和爱的陪伴。向勤奋努力的一年级组老师们提出了五个核心方向:1课堂追求效能:向40分钟要质量;2评价更加具体:用“显微镜”发现成长;3习惯反复抓: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夯实根基;4学业质量全面抓:不让一个孩子掉队;5把好安全防线:从“告知”到“共建”的家校合力。
本次督导活动正是一次有效的实践,它为后续教育教学工作指明需要精进的方向。关键在于持续关注细节,发挥团队智慧,并巩固家校合作,这样才能真正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